2025年 8月 20日 下午8:23

高盛向客户推介对冲基金巨头千禧管理股份 最低门槛100万美元

智通财经APP获悉,仅需100万美元,投资者就可以获得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的部分股份。据报道,根据高盛集团发布的文件,该行正向客户推介Izzy
Englander旗下千禧管理公司(Millennium Management)的股份,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最高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

管理着超过780亿美元资产的千禧管理公司目前正在寻求买家收购其10%至15%的股权,企业估值约为140亿美元。若按区间高端计算,这意味着需筹集20亿美元资金,其中约一半将来自高盛的Petershill部门,其余资金则来自其他大型机构客户,比如现有的主权财富基金客户。

据知情人士透露,高盛团队一直在四处寻找潜在投资者,其中包括高净值客户,甚至包括千禧管理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员工。

千禧管理公司和高盛拒绝发表评论。

高盛的举动表明,潜在买家群体从机构投资者扩大至高净值个人。

相关文件显示,Petershill将把筹集到的资金投入一个特殊目的载体,该载体将向客户收取1%的管理费以及10%的收益提成。而那些直接从千禧管理公司购买股份的机构则无需支付这笔额外费用。

千禧管理公司稳健的收益记录或许会吸引投资者。自1990年以来,其对冲基金仅在2008年一年亏损,当时下跌了3.5%。除九年之外,该基金其余年份的回报率均在10%或以上。而且,其客户的资金会被锁定五年,从而限制了资金突然流出的可能性。

现年76岁的Englander于1989年创立了千禧管理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拥有320多个投资团队的庞然大物。近年来,千禧管理公司扩张迅猛,以至于该公司已开始将部分资金交给其他对冲基金管理。

大型对冲基金过去也曾出售过股份。而千禧管理公司将成为第一家接触更广泛买家的对冲基金巨头。

KKR & Co. 持有 Marshall Wace 的部分股权。今年早些时候,Verition Fund
Management达成协议,将该公司的少数股权出售给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 Inc.。去年,被誉为“对冲基金之王”的Ken
Griffin表示,考虑出售他于1990年创立的多策略对冲基金Citadel的少数股权。

spot_img

热点

全球债务危机动摇法币信用,黄金或迎超级周期:未来5-10年有望翻倍

消费者继续面临通胀上升压力,7月份核心CPI指数同比上涨3.1%。然而,一位市场分析师表示,这种通胀只是法定货币购买力不断减弱这一大得多背景的一小部分,而这将继续支撑黄金的长期需求。Bayreuth大学的经济学名誉教授、《BOOM & BUST REPORT》的出版人Thorsten Polleit最近表示,由于纸币体系不受约束的增长,金银正处于重要的结构性突破的边缘。他说:“人们不顾一切地试图获得避险资产,人们正在变得怀疑所有法定货币的购买力,我们可以在全球黄金市场上看到这一点。”黄金不仅在每盎司3300美元上方稳步上涨,而且兑日元创历史新高,兑英镑、欧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主要货币也接近记录高点。他表示:“全球各地的债务都在上升,这推动了通胀。不仅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洲的政府债务都在上升。”Polleit指出,在这种环境下,各国央行不可能加息,因为这样做会增加所有这些债务的偿债成本,从而抑制经济增长。但这仅仅是开始;Polleit表示,他预计各国央行今年不仅必须降息,而且还将重返金融抑制,并可能控制收益率曲线。金融抑制是政府利用私营企业的资金来偿还公共债务的一种间接方式。政府使用一些微妙的工具,比如零利率和通胀政策来减少自己的债务。Polleit发表温和展望之际,美联储在今年上半年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立场,这与多数主要央行不同。市场目前预计下个月将降息25个基点,年底前再降息两次的可能性为60%。尽管最近几周市场宽松预期有所提高,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关键支撑位在4%以上。Polleit表示,收益率保持在高位并不奇怪,因为投资者需要看到债务上升风险带来的更大回报。但他补充称,他认为10年期美债是有上限的,他预计其收益率不会超过5%。Polleit表示,美联储可能希望降低短期收益率也能拉低长期收益率。他说:“如果这不起作用,如果长期利率不下降,我认为央行将再次开始购债是非常合理的。一旦收益率下降,你将看到金价进一步升值。黄金的潜力和势头如此之大,我预计年底前金价将会走高。”从长期来看,他不会对金价在未来5至10年内翻倍感到意外。现货黄金日线图 来源:易汇通北京时间8月14日14:58 现货黄金 报 3361.79...

快讯

俄乌谈判、美元美债双施压,砸出金银低点是黄金坑吗?

文章来源:汇通网 周三(8月20日)黄金与白银走势持续承压,尽管目前小幅反弹,美元走强叠加美债收益率攀升仍构成双重压制,市场情绪偏空。交易员普遍预期,杰罗姆·鲍威尔或将对"下月几乎必然降息"的市场定价进行反驳,这一预期推动短端收益率维持高位,进一步降低了非付息类资产的吸引力。另一关键影响因素在于,唐纳德·特朗普推动结束俄乌冲突的举措,不仅直接削弱了避险需求,更对资本流动格局产生潜在冲击。对俄罗斯而言,黄金一直是规避银行监管与资本管制的核心工具,若冲突达成和解,其黄金需求大概率出现萎缩。当前基本面的利空因素已与技术面信号形成共振,为贵金属进一步下行提供了动能支撑。

特朗普关税大棒失效,劳动力断崖式崩塌下,美国未来生机在哪里?

特朗普总统力推制造业回流美国战略,其政策工具箱中的关税手段尤为引人瞩目。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在行业现有产能与劳动力市场扩张能力的双重制约下,这一野心勃勃的产业复兴计划面临的现实挑战。问题一:哪些行业主导就业增长?制造业表现如何?制造业就业占比在二战末期达到38%的峰值,而过去十年已降至约8%(Chart1)。服务业填补了这一空缺,其就业份额相应增长29个百分点,目前占总就业人口的86%以上。高增长领域包括医疗保健、教育服务、专业及商业服务,以及休闲接待业(Chart2)。聚焦近年数据,这些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展现出最强劲的就业增长势头。服务型技能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休闲接待业从业者普遍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较轻(中位数约32岁),而医疗保健、教育服务及专业商业服务则更倾向高学历群体(本科及以上)。总体而言,快速扩张的服务业为各类求职者都提供了发展空间。问题二:近年来制造业就业增长最快的地区在哪里?中西部地区仍在制造业就业中占据较大比重,但该份额已逐年缩减(Chart3)。制造业就业集中度最高的州包括:印第安纳州(占总就业16%)、威斯康星州(15%)、爱荷华州(14%)和密歇根州(13%)。相比之下,南部各州在制造业就业需求中的存在感显著增强——过去三年间,路易斯安那州、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增长最为迅猛,使该地区在全国制造业就业版图中的份额持续扩大(Chart4)。问题三:近期数据揭示了怎样的行业趋势?过去数月制造业就业持续走低,同比下滑0.9%(减少11.3万个岗位),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岗位流失集中在运输设备、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领域。ISM制造业调查同样印证疲软态势——整体指数及就业分项指数已连续多月处于收缩区间(Chart5)。此外,该行业加班工时亦低于历史平均水平(Chart6)。综合各项指标显示,制造业仍处疲软状态,近期全球增长放缓与贸易不确定性高企的双重压力难辞其咎。问题四:贸易保护政策能否重振美国制造业?尽管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常伴随诸多弊端——包括推高产品价格、抑制整体贸易规模及引发报复性措施等,但关税手段确实可能在特定时期内提振美国制造业。关键原因在于美国长期面临巨额贸易逆差:其制成品占出口总额近80%,而进口占比更高达87%。如Chart7所示,当关税政策刺激本土生产时,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贸易结构反而可能产生效益。即便遭遇他国报复性关税冲击出口及相关配套产业,仍可能促使部分进口商品转为本土生产,初期往往通过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实现。但若各国产品关税实施力度不均,这一机制将受阻——企业势必转向低关税国家替代高关税国的进口来源。决策时需综合考量关税组合、供应链可替代性、税收与监管体系、劳动力素质及综合成本等动态因素。问题五:企业是否在推动制造业岗位回流美国?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回岸”及外商直接投资(FDI)创造的就业岗位持续保持高位,印证了企业确实在加速将就业岗位迁回美国。这一趋势在疫情期间得到强化——供应链中断促使企业重视多元化布局,并将部分生产环节移至更接近终端消费者的本土。尽管此类岗位公告在去年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24.5万的高位水平。其中,美国企业回岸创造的岗位(15.7万)远超外资企业FDI带来的岗位(8.8万),两者差距创下2024年有记录以来最大值(Chart8)。随着贸易不确定性和潜在报复性关税影响投资决策,今年数据显示相关岗位公告可能回落至20万以下。亚洲仍是这些岗位最主要的迁出地,而得克萨斯、南卡罗来纳和密西西比三州预计将成为2025年最大受益者。值得注意的是,关税已成为近期回岸和FDI决策的关键动因,其被提及频率超过去年同期。与此同时,随着前期补贴政策逐步退出,政府激励措施的提及率有所下降。问题六:制造业职位空缺情况相较其他行业如何?JOLTS调查通过“空缺职位”数量来反映雇主需求。制造业空缺职位数近月持续走低,目前约41万个,虽远低于疫情期间百万的峰值,但已回归疫情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职位空缺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致使其占总空缺职位比重从去年同期的近7%降至仅5.5%(Chart9)。其他经济领域中,职位空缺仍集中在专业及商业服务、医疗保健、休闲接待业等传统强势行业——这些行业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就业增长优势(Chart10)。零售贸易及州/地方政府等部门的职位空缺也占据相当比重。问题七:未来十年制造业扩大就业的潜力如何?Chart11显示,制造业在建工程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别:计算机/电子/电气类和其他类别。近年来制造业建设投资的激增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电气领域,但其他制造业领域的在建价值过去几年也呈上升趋势。这波制造业建设热潮预示着行业中长期的向好前景。尽管过去几个季度的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电气”领域(如半导体工厂),但其他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同样呈现升势(Chart11)。随着新建设施陆续投产,行业产出和就业都将获得提升空间。如前所述,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也可能成为助力。部分制造业领域将更具发展优势,包括战略与国家安全相关产品(如半导体、无人机、武器等)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如电动汽车、电池等)的生产商。然而,尽管行业前景看好,美国制造业就业增长仍面临多重障碍:首先,劳动力市场存在意愿工人短缺与技能错配问题。行业追踪报告显示,劳动力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预计即将到来的退休潮将大幅增加未来数年扩招难度(详见下文问题八)。其次,美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显著高于亚洲等地区,环保法规也更为严格,这些都会推高生产成本。此外,多年来本土制造业供应链萎缩也构成障碍——由于制成品通常需要其他供应商的投入,美国供应商基础的弱化将导致本地采购变得异常困难。将生产转移至本土的诸多优势——包括规避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供应链灵活性、减少库存成本以及优化质量控制等——仍可带来可观的效益对冲。然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仍将推动技术与自动化的更广泛应用,从而抑制对美国本土高薪工人的需求。AI驱动机器人的兴起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综合考量所有因素,若某企业将生产从中国迁至美国导致当地减少1000个制造业岗位,这并不等同于美国将新增1000个岗位。鉴于关税政策尚未最终定型,且制造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未来十年该行业就业增速难以准确预估。为此我们设想了三种情景:低速增长(基本延续近年趋势)、中速增长(制造业就业增速与整体就业市场持平)以及高速增长(在乐观前景与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制造业就业增速达到整体预期的两倍)(Chart12)。这三种情景下,制造业就业将分别增加约40万、100万和170万个岗位。如图表13所示,在低速增长情景中,制造业就业占比将持续缓降;中速增长下将维持当前比例;而高速增长情景则有望在十年内从约8%温和提升至8.5%。问题八:随着企业迁移产线与办公地点,劳动力供给状况如何?Chart14显示了精选行业的中位年龄数据。制造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明显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零售贸易和休闲接待业则年轻得多。前文情景分析中的就业“净增长”仅是未来制造业用工挑战的冰山一角——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较整体劳动力年长数岁,且超过25%的从业人员年龄在55岁以上(Chart14)。某些细分领域老龄化更严重:例如金属加工和纺织厂中约40%工人超过55岁。这种年龄结构意味着制造商需投入大量资源填补退休空缺,而休闲接待业和零售业等年轻化行业则无此压力。未来十年间,当前约300万55-64岁的制造业工人中将有大批退休,而约90万65岁以上从业者几乎都会退出劳动力市场。去年一项分析预计,仅退休因素就将造成未来十年约28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叠加前文三种情景的新增岗位需求后,制造业至少需补充约320万劳动力(高速增长情景下更将攀升至450万)。这再次印证了行业招工面临的巨大压力,也预示着企业将被迫寻求技术方案替代人力。这一困境也折射出美国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基准预测显示,在人口老龄化、移民政策收紧及劳动参与率停滞的背景下(Chart15),到2034年美国劳动力总量仅将增长约700万人。这意味着制造业需要与其他行业激烈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考虑到该行业在吸引年轻劳动力方面还存在形象问题,这种竞争将更为艰难。2024年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受访者认同“更多人从事制造业对国家有益”,但仅四分之一人认为“转行进入工厂会改善个人境遇”。另一项调查也证实,尽管行业持续现代化,公众对制造业的陈旧认知依然根深蒂固。前文提及的分析预计,若劳动力挑战得不到解决,近200万个制造业岗位可能面临无人可招的窘境。这种困境可能引发恶性循环:企业因招工难而加大技术与自动化投入,进而导致未来用工需求持续萎缩。问题九:如何缓解制造业用工短缺?Chart16显示了两组人群的制造业平均时薪与全行业水平的比值:全体雇员,以及生产与非主管雇员。两组比值均低于1,表明制造业时薪在两类比较中均处劣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个季度该比值持续攀升,意味着制造业薪资正逐步缩小差距。解决劳动力短缺的根本之道在于提升行业吸引力。制造商长期面临人才留存与招募挑战,并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包括提高薪酬待遇(近期制造业薪资增速已超行业平均水平,逐步收复失地——见Chatr16、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如广受好评的“先进制造教育联盟”FAME学徒模式),以及改善行业形象(如组织高中职业展会、工厂参观等活动)。这些举措既能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也有助于破除行业陈旧认知。当学生亲临现代化工厂,便能直观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前沿技术应用。这一点至关重要——虽然资深工人退休潮将造成经验断层,但吸引更精通数字技术的年轻一代加入,恰恰能助力制造业技术升级转型。尽管多项措施已初见成效,但仍有大量工作亟待推进。近期行业调查显示,仅不到十分之一的从业者认为当前技能培训力度足够。政府施策亦不可或缺:联邦政府推动的学徒制改革便是典型范例——当前美国正大力扩展“注册学徒计划”,目标突破100万在培学徒规模。若能改革移民政策定向引进制造业紧缺劳动力,也将显著缓解用工压力,但现行政策尚未朝此方向调整。 转载自 一期货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