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 15日 上午6:21

新华视点丨找人工客服,为啥这么难

新华财经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高亢、周思宇、于也童)“打客服电话就像闯关,它只会重复说‘好的’,却办不了事。”家住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前段时间搬家后,想解除出租房缴纳电费关联的手机号,却因联系客服太费劲而一拖再拖。

不少消费者发现,现在打客服电话,想找到人工客服非常难,接电话的智能客服经常是“已读乱回”。智能客服日益普及,但消费者未必“买账”,该如何破局?

人工客服玩起“躲猫猫”

“以前打客服还能跟人说说问题,现在这些智能客服对老年人很不友好,电话里选项特别多,搞不懂也找不到活人帮忙。”重庆市民康奶奶告诉记者,她近期想报修电视,致电企业客服,选项过于繁琐还找不到人帮忙,特别无助。

答非所问、找不到人工客服……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在线和电话智能客服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成了常态。

“我就想沟通一个售后问题。”北京市民小张给记者看她在淘宝上与客服长达三四页的对话,问题和需求说得很清楚,却一直是“您当前的诉求是什么”之类的回复,更接不通人工客服。

“你有病吗!”小张气坏了,在表达了愤怒情绪后,人工客服才出来。

近日,记者实测了京东、优酷、饿了么等10余个App发现,这些App几乎都未设置一键转接人工客服的选项。某平台上,记者输入近10次“转人工”一直未能接通;有的客服中心入口设置隐蔽;有的客服电话需在强制听半分钟开场白后,经多次选择才能进入人工通道,一旦按错,就得返回重听一遍并重选……

人们苦“找不到人工客服”久矣。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遇到“智障AI客服”的经历,甚至有网友研究出一套寻找人工客服的“攻略”——强调“3·15”“投诉”等关键词。

有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智能客服行业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亿元。但与行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消费者的满意度却持续走低: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在电商售后服务领域,“智能客服”相关投诉同比增长56.3%。

艾媒咨询2024年发布的《中国智能客服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无法解决个性化问题、回答机械生硬、不能准确理解提问的问题,位列用户投诉前三;有30.98%用户反映,智能客服无法照顾到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需求。

智能客服“降本不一定增效”

智能客服越发普及,但消费者未必“买账”。技术创新为何没能带来服务体验的提升?

记者调研发现,多个平台对商家有回复时长考核要求。一名小红书商家透露,平台要求周会话量大于或等于200次、日订单量大于200单的商家,在早9点到晚11点期间,3分钟内回复率需大于80%,否则将进行扣除积分等惩罚。

考核严格,不少商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智能客服。在抖音电商平台售卖宠物用品的商户小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佣一名客服,每月工资约4000元,而有的智能客服每月只需不到300元。

记者随机下载一款智能客服软件发现,其可接入千牛、拼多多等平台,软件月收费从258元到768元不等。一名业内人士给记者举例:某连锁干洗店使用智能客服后,人工客服从40人减至3人,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商家扎堆“上马”智能客服,但与此同时,不少智能客服软件并不“智能”。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小企业一般通过大公司的AI大模型接口,搭建自己的智能客服体系,或直接购买第三方产品,技术服务效能参差不齐。

近日,记者测试了多款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客服产品,不少智能客服只会固定的“车轱辘”话来回说。“有的智能客服以字节为单位计费,平均一轮对话需要0.1至0.2元。”有商家告诉记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小商家往往会选择价格更加低廉但能力较弱的智能客服。

广西天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裕强表示,当前AI算法尚不成熟,而且很多企业仅向智能客服开放部分权限,多数仅限于回复信息。“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来说,目前智能客服与人工差距较明显。”

“消费者联络客服往往是一种宣泄式的交流,而智能客服机械式回复,可能激化矛盾。”信华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孙伟宏说,尤其是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对人工客服的需求度非常高。

“一项技术从出现到成熟,需要一个磨合和发展的过程。”孙伟宏表示,现在很多AI智能客服“一窝蜂上马”,企业往往忽视了用户体验的下降。

让AI与人工更好互补

“技术创新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甚至变相回避提供服务为代价。”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人工客服“躲猫猫”等现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求偿权等多方面权益。

“人工智能发展是大势所趋,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应互为辅助和补充。”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平健表示,购物咨询、酒店机票订购、预约挂号等需要快速处理、答案简单且大量重复咨询的领域,智能客服效率更高;但遇到复杂问题场景,如心理疏导、售后纠纷等服务,更适合人工。

弥合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之间的温差,各地在积极探索。近期,辽宁省沈阳市推出DeepSeek大模型接入的首批政务应用,市民拨打12345热线后,机器人可智能分拣工单,仅需10秒就能将诉求分派到对应办件单位。

“热线仍由人工提供服务,在医保政策等方面提供机器人解答服务,市民可自行选择。”沈阳市营商局副局长李犁介绍说,AI与人工互补推动政务服务效率提升。

“较理想的模式是‘人机协同’。AI先解决80%的标准化问题,剩下20%转人工,既省成本又不降低服务体验。”平健说。

“企业应充分调研用户需求,持续强化智能客服个性化服务的适配能力。”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建议,针对老年人和特殊群体可设置一键人工或绿色通道。

张裕强认为,企业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可适度拓宽智能客服的权限边界,积极促进形成服务效能提升和大众感受良好的双赢局面。

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唐楚尧表示,消费者面对智能客服问题时,可留心保存通话录音、对话记录等证据;若与平台沟通无果,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等方式投诉。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

spot_img

热点

技术分析:黄金处于区间震荡,正测试区间上沿

文章来源:汇通网 过去12周,黄金一直在窄幅区间内交易,区间边界正逐渐收窄。50日均线再次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金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风险偏好回升,这推动了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下降,而国债正是黄金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投资者也需谨慎注意美元走强的趋势,这对贵金属价格构成利空压力。6月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对贵金属形成利好。已有两位官员准备最早在7月投票支持宽松货币政策。鸽派官员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降温以及通胀增速放缓的态势。(现货黄金日图 来源:易汇通)黄金突破3250-3450美元交易区间的可能性较低。各国央行的高需求以及高度的不确定性为金价提供支撑。尽管如此,2022-2025年贵金属的快速上涨表明其已处于超买状态。若新的一周金价能站稳3370-3400美元区间,将成为看涨突破的重要信号,有望推动价格快速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这一情景并非必然。若金价维持在3300-3350美元区间,则意味着进一步盘整,且区间下破的风险将加大。

快讯

美联储决策将被“数据+特朗普”夹击?本周见分晓

2025年夏季,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凭借关税言论搅动全球市场情绪。他近日威胁将自8月1日起对来自欧盟与墨西哥的进口商品征收30%的高额关税,并强调若对方采取报复措施,将引发更严厉的税负回应。尽管措辞强硬,但市场对此反应却显得异常冷静。部分分析指出,这种“言重而行轻”的政策路径已在过往多次展演,被交易员总结为“TACO交易”(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模式。历史上,特朗普在关键关税决策节点屡次延后措施。例如今年4月曾宣布对多国实施“对等关税”,但最终连续两次延期执行,至今仍未真正落地。由此,市场逐步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即即便关税政策声势浩大,实际落地力度却有限。然而,分析警告,若此次“威胁”变成“执行”,市场可能遭遇风险定价的突发错位,尤其在流动性边际收紧、通胀与增长前景分化的背景下,结构性调整风险不容忽视。CPI数据揭示通胀是否重燃7月15日,美国即将公布6月CPI数据,市场尤其聚焦核心CPI的表现。预测数据显示,同比增幅可能从前月的0.1%跳升至0.3%。这将是判断通胀是否步入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关键节点。尽管当前美国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已显著提升,但整体通胀并未全面爆发,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和零售商通过提前进口、压缩利润等方式对冲成本压力。不过,这种“内吸型”缓冲机制终将面临极限。一旦核心CPI持续走高,将大幅强化市场对美联储再次收紧政策的预期,从而在汇率层面提振美元,并进一步推高美国实际利率水平。分析指出,通胀与政策路径的互动将成为未来数月金融资产波动的主轴。英国通胀结构性粘性难解英国6月CPI数据将于7月16日公布,核心CPI此前已连续两个月维持在3.5%的高位,远高于英国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高通胀并未伴随明显的经济增长,反映出英国经济正面临典型的“滞胀”格局。分析认为,此次数据若进一步走高至4%附近,可能强化加息预期,对英镑构成支撑;但若意外回落至3%以下,则缓解政策压力,同时也可能令市场重新评估英国经济基本面疲弱的风险。PPI数据暴露供给端通胀积压同样在7月16日,美国将公布6月PPI数据。尽管该数据对市场短期反应的驱动力不如CPI,但其对美联储关注的PCE指标存在前导关系。上月核心PPI同比已高达3%,大幅超过联储的2%目标区间。若6月数据延续上行趋势,可能说明企业已难以继续吸收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转而通过提价传导至消费端。分析认为,PPI上行将为通胀持续性提供更多实证支持,加大政策制定者维持紧缩立场的压力。在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通胀并存的背景下,供给侧通胀压力尤其值得警惕。零售销售数据决定经济动能7月17日,美国将发布6月零售销售数据。尽管5月整体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9%,但控制组数据上涨0.4%,表明核心消费活跃度仍在维持。6月数据预期为持平(0%),若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或反映出消费信心与动能的下滑,对经济增长预期构成压制。当前市场对“软着陆”的预期仍占主流,但若消费数据接连走弱,将对这一预期形成反向冲击。分析认为,控制组表现将决定市场是否继续押注经济韧性,或开始为增长乏力定价。消费者信心释放情绪信号7月18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将公布7月初步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该指数从50反弹至60.7,主要受益于油价稳定与就业市场相对稳健。当前市场预期该指数将进一步小幅上扬,延续反弹态势。不过,消费者信心作为“软数据”在解释实际消费行为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其主要作用在于反映情绪面与市场预期的边际变化。分析指出,若指数意外回落,可能成为短期内市场波动的“情绪触发器”,尤其在宏观数据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之际。政策表态主导短期方向虽然本周宏观数据密集,包括CPI、PPI、零售销售与消费者信心指数,但分析认为,相较具体数据本身,特朗普的政策表态才是影响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过去数轮“TACO交易”已使市场逐渐麻痹,一旦政策落地力度超出预期,交易员可能面临定价体系的再构重估。当前阶段交易员更关注政策风险而非短期经济数据本身,尤其在全球通胀路径不确定、央行政策分歧加大的环境下,政策的“突发性”将成为金融市场新的主变量。 转载自 一期货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