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 11日 上午3:20

特朗普称50%进口铜关税将于8月1日生效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表示,美国将对进口铜征收50%的关税,自2025年8月1日起生效。

铜是全球第三大消费金属,仅次于铁和铝。美国的铜消费量几乎一半来自进口,大多数进口来自智利。彭博社此前分析称,由于铜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汽车工业、建筑施工及数据中心等诸多领域,若关税政策生效,美国经济多个领域将面临成本激增的压力。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首席经济学家道格拉斯·霍尔茨-埃金此前表示,对铜增加50%的关税能否降低国家安全的风险存疑,却会让成本升高,物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

spot_img

热点

日本实际工资大幅下滑拖累日元,USD/JPY震荡反弹

日本实际工资疲软引发经济担忧,日元承压最新数据显示,日本5月实际工资同比下降2.9%,创20个月最大跌幅,显示薪资增长未能跟上4.0%的物价涨幅。特别奖金暴跌18.7%,使得名义工资增幅仅1%,为连续第三个月放缓,远低于市场预期。实质收入下降引发市场对消费支出疲软与经济复苏动能减弱的担忧,进一步压制日元。“实际收入持续负增长,加之特朗普关税威胁升级,可能迫使日本企业压缩投资和薪酬支出,削弱国内需求。”——市场调查显示地缘风险推动短暂避险,难敌基本面疲弱以色列周一清晨空袭也门胡塞目标,为一个月来首次直接打击,引发市场短暂避险情绪。然而,日元并未显著走强,反而兑美元回落至145.00上方,表明疲软的基本面与政策不确定性抵消了地缘风险带来的避险买盘。美联储与日本央行政策路径背离限制日元波动当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开始降息,年内累计降息两次的概率超过70%。而日本央行则处于政策转向的边缘,尽管薪资与通胀数据出现偏弱表现,但部分投资者仍押注年内可能再次加息。这构成一种典型的政策路径“剪刀差”:美联储宽松预期限制美元上行空间,而日本央行迟迟未能明确鹰派立场则限制日元反弹。技术图形上,USD/JPY已突破关键阻力位144.65–144.70区域(4小时图100周期均线与38.2%斐波那契回撤位重叠),短期有望向145.25–145.30供应带发起测试。若突破该区域,下一阻力位将位于146.00整数关口(61.8%斐波回撤位)。下方初步支撑在144.20,若跌破则关注144.00及143.45一线,进一步支撑位在上周低点142.65–142.70区域。“日元短线仍由工资数据主导走弱,但地缘避险和美联储转向应限制USD/JPY上行。”——市场调查显示编辑观点:虽然技术上美元兑日元仍具短线上行动能,但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预期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其上行空间有限。除非日本央行释放更明确的加息信号或美国方面出现超预期的降息落地,否则日元难以获得实质支撑。需密切关注本周FOMC会议纪要,任何有关美联储政策路径的线索都将直接影响USD/JPY短期方向。 转载自 一期货

白银预测:多头能否守住36.30美元关键点位以延续涨势?

周四(7月3日),美国6月非农数据公布后,现货白银急跌,最低跌至36.32美元/盎司,跌幅约0.3%,目前白银价格盘中V型反转,盘中报36.857美元/盎司,涨幅约0.91%。若涨势能守住36.30美元这一新支撑位,交易员将关注对13年高点37.32美元的潜在测试。然而,若未能守住该水平,可能迅速回落至35.40-34.87美元区间,50日移动均线在34.40美元处下方等待。在宏观环境持续利好贵金属的背景下,这种清晰的技术结构为交易员提供了明确的短期持仓框架。地缘政治推动白银上涨美元年内持续下跌超10%,大幅降低了持有白银等无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同时,地缘政治担忧持续维持对白银和黄金的避险需求。供应短缺奠定结构性支撑白银上涨并非只是美元走弱和收益率下降的副产品。持续的结构性短缺仍在起作用,2025年全球需求预计为12亿盎司,而供应预计增长3%至10.5亿盎司。由于工业和投资需求依然强劲,这种供需失衡持续支撑价格走高。(现货白银日图 来源:易汇通)白银市场短期预测只要价格维持在36.30美元上方,白银短期前景仍看涨。若美元持续走弱且收益率维持低位,有望测试37.32美元。若跌破该支撑位,可能深度回调至35.40美元区间,届时买家可能重新入场。目前,美元走弱、收益率降低、假期交易清淡以及结构性供应紧张等因素结合,使上行趋势保持完整,为交易员提供了清晰的技术和基本面背景,以开展白银延续性交易。 转载自 一期货

快讯

市值4万亿!英伟达如何成为AI时代全球第一巨头?

在科技行业的波澜壮阔中,英伟达(Nvidia)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周三(7月9日),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的芯片巨头,在纳斯达克市场前市交易中,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本文将深入剖析英伟达如何从一家小众的图形芯片公司,蜕变为驱动全球AI革命的领军者。从游戏图形到AI革命的起点初创愿景:为游戏玩家打造极致体验英伟达的故事始于1993年,由台裔美国工程师黄仁勋创立。当时,英伟达的目标简单而专注:为个人电脑的游戏玩家提供更逼真的图形效果。那个年代,视频游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英伟达凭借其图形处理器(GPU)的创新设计,迅速在游戏芯片市场站稳脚跟,与竞争对手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并肩成为行业领导者。然而,黄仁勋的视野远不止于此,他敏锐地意识到,GPU的潜力远超游戏领域,可以为更广泛的计算任务提供加速。技术转折:GPU的跨界应用大约在15年前,英伟达开始为GPU开发新的软件,使其用途突破了传统的图形处理,进入更广泛的计算领域。这一战略决策为英伟达的转型埋下了种子。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和科学计算需求的增长,英伟达的GPU逐渐被应用于数据中心、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甚至一度火热的加密货币挖矿。这种技术跨界的成功,让英伟达从单一的游戏芯片供应商,逐步转型为多领域计算的先锋。AI热潮中的惊人崛起生成式AI的浪潮过去三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爆发成为英伟达崛起的最大推手。生成式AI被认为是颠覆商业模式、改变人类与技术交互方式的革命性技术,而英伟达的GPU正是这一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凭借其在AI芯片领域的绝对优势,英伟达的市值在短短几年内从1万亿美元飙升至4万亿美元。根据道琼斯市场数据,2025年7月10日,英伟达收盘股价为162.88美元,市值略低于4万亿美元,相当于标普500指数中后214家公司的总和。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英伟达的市场统治力,也反映了生成式AI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芯片研发的加速节奏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其持续的技术创新。从21世纪初开始,英伟达以著名科学家如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艾伦·图灵等命名其芯片架构,形成了每两到四年发布一代新芯片的节奏。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周期被大幅缩短。2022年,英伟达推出Hopper系列芯片,其强大的内存和算力深受AI开发者的青睐,仅2023年就售出数百万枚H100芯片,推动公司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2024年,英伟达又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强大的Blackwell架构,B200芯片集成了2080亿个晶体管,性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芯片成为Meta、OpenAI、谷歌等科技巨头争相抢购的“香饽饽”,每块芯片售价高达数万美元,却依然供不应求。挑战与应对:市场与政策的双重考验来自低成本AI的冲击尽管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并非没有挑战。2025年初,中国研发的低成本聊天机器人DeepSeek引发了市场震动。DeepSeek仅使用了约2000个英伟达H800处理器,远低于竞争对手的算力需求,证明了开发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打造强大的AI系统。这一消息导致英伟达股价一度暴跌近20%。然而,凭借各大客户对AI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英伟达迅速收复失地,股价甚至进一步攀升,展现了其强大的市场韧性。出口限制的压力英伟达的全球化扩张也面临政策阻力。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英伟达在中国销售高性能AI芯片实施了严格限制。2023年10月,拜登政府限制了H800芯片在中国的销售;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进一步限制了H20芯片的出口,导致英伟达减记了55亿美元的资产。尽管如此,英伟达通过调整市场策略,专注于其他地区的需求,成功缓解了政策带来的冲击。一位英伟达发言人表示,公司已基本退出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转而由华为等竞争对手填补空白。财务奇迹与文化符号收入暴增的背后英伟达的财务表现同样令人震撼。2023年5月,英伟达当季收入为72亿美元,而到2025年5月,这一数字飙升至441亿美元,毛利率超过70%。这一惊人的增长不仅得益于AI芯片的热销,也反映了英伟达在高利润技术市场中的统治地位。英伟达的芯片已成为科技公司构建AI基础设施的“标配”,推动了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热潮。黄仁勋的个人魅力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其创始人黄仁勋的远见与领导力。身着标志性黑色皮夹克的黄仁勋,被媒体誉为“AI时代的史蒂夫·乔布斯”。他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也是企业文化的象征。他的战略眼光和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让英伟达在AI浪潮中始终站在最前沿。 转载自 一期货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