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 11日 上午2:14

“反内卷”持续发力 基金看好多个行业盈利改善

近期,随着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反内卷”的风潮席卷各行各业,光伏、水泥、钢铁、汽车等过度竞争的行业“反内卷”呼声日益高涨,并持续引爆资本市场。

7月9日,沪指盘中站上3500点,光伏板块再度拉升,国晟科技、亿晶光电、拓日新能涨停,首航新能、弘元绿能、晶科科技等涨幅居前。此前几个交易日,钢铁、水泥、养殖等行业也轮番上涨。

基金公司普遍认为,“反内卷”行情有望持续演绎,其中光伏、钢铁、新能源汽车等受益行业有望走出低利润困境,实现政策面和基本面共振。

聚焦两大产业问题

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闫冬以一组数据,展示了“反内卷”的迫在眉睫。

“截至今年4月,国内PPI(生产价格指数)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负增长,过去几年部分制造业领域产能利用率与价格体系持续承压。”闫冬表示。

今年以来,政策逐渐加大了对“反内卷”的关注,甚至在多个重要会议上被频繁提及。比如,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随后,7月3日工信部召开的光伏企业座谈会,将低价无序竞争问题正式推向政策治理的前台。

国泰基金认为,本轮“反内卷”涉及行业与历史限电限产有所不同,除了传统意义上恶性竞争的工业品之外,还有光伏、汽车等新的领域;同时,本轮“反内卷”更加侧重于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浙商基金认为,本次“反内卷”聚焦两大产业问题:一是产能结构性矛盾,二是公平竞争秩序受扰。比如,2020年起,我国新能源车、光伏、成熟制程晶圆代工等先进制造业崛起为出口优势产业,吸引大量同质化产能涌入;2023年以来,光伏硅料、组件价格跌幅近90%,企业大面积亏损;碳酸锂价格跌至6万元/吨成本线;新能源车行业以价换量,龙头企业多轮降价,“反内卷”政策对于上述出现无序竞争的新兴产业或将有明显的边际改善作用。

光伏等行业或率先走出下行周期

近期,“反内卷”政策背景下的投资机会逐渐引发投资者关注。

例如,光伏上游多晶硅产业链率先开展行业自律,近日,头部多晶硅厂对N型复投料报价上涨至37元/千克,较此前上涨2.5元/千克,多晶硅期货价格两周内更是上涨约20%。二级市场上,光伏玻璃企业亚玛顿5天4个涨停板,7月以来已经反弹了近60%。

国泰基金认为,当前市场呈现“强预期、弱现实”,如果政策持续,后续下游硅片、电池片等环节亦有望走出低利润困境。若产量及资产周转率回升,则股价往往领先于利润或ROE(净资产收益率)走出拐点,前期内卷严重而成为本轮重点整治对象的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或将率先走出下行周期。

闫冬提示关注政策敏感型行业:“钢铁、光伏等已酝酿‘反内卷’政策,待经济窗口开启就会落地。伴随能源成本下降,钢铁、化工等板块的盈利弹性值得期待。”

以钢铁行业为例,在“反内卷”政策背景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1364.5亿元,同比下降7.0%;利润总额316.9亿元,同比由亏转盈。钢铁板块随之反弹,钢铁ETF自7月初以来已经上涨了超6%。

浙商基金总结认为,本次“反内卷”政策侧重于新兴产业,汽车整车、光伏、电商以及中上游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有望受益。

政策面与基本面有望共振

展望后市,多家基金公司认为,当前,“反内卷”相关板块的上涨更多属于交易预期,但随着“反内卷”政策持续发力,相关行业有望走出价格战和低利润的困境,实现政策面和基本面的共振。

泉果基金表示,在政策介入下,“反内卷”相关的行业后续可能由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对整个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修复和估值修复都非常有利。

九泰基金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以水泥、电解铝为代表的资源性行业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供给侧的出清,行业实现了一轮明显的利润修复。而此次市场关注的光伏、钢铁等板块,经过较长时间的价格竞争后,行业内很多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本身也面临着潜在的出清。从中长期角度来看,行业竞争结构本身的变化趋势尤为值得关注。如果某个行业的供给侧确实出现了较为正面的变化,则行业内企业的毛利率、ROE就存在趋势性变化的可能性。

比如,对于近期关注度较高的钢铁行业,国泰基金认为,《2025年钢铁行业规范条件》明确“合规产能”标准,有望成为中期供给端出清的抓手。从成本与盈利的逻辑看,上半年钢铁企业已享受到部分原料价格下行的红利,企业利润率及稳定性处于近几年同期的较高水平。随着矿、焦的新增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钢铁的成本端优势有望保持,销售价格或将保持平稳。伴随成本端压力的减轻、经营弹性释放,行业有望演绎相对独立的上涨行情。此外,头部公司直供下游比例较高,近年来利润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具备类红利资产特征。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

spot_img

热点

特朗普高关税风暴来袭,亚洲九国遭点名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新一轮关税措施,针对14个国家发出函件,其中亚洲国家占九席。整体来看分析认为,本轮措施对亚洲国家形成超预期打击,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尽管部分国家获得短期缓冲期,但整体税率普遍上调,明显强于此前4月政策时期,市场预期落空。此次政策不仅强调最终产品出口地,更聚焦亚洲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环节,特别是“转运”行为的监管意图日益明显。函件虽未披露转运产品税率,但已确认将征收附加关税,凸显美方意图通过源头施压,重构供应链权力结构。潜在受益者浮现:区域分化初见端倪尽管大多数亚洲国家遭遇打击,部分未被列入函件名单的经济体却浮现出潜在机会。印度、新加坡与菲律宾在本轮调整中幸免,或因贸易谈判进展顺利。分析师普遍认为,这种“差别对待”体现了美国在选择性施压下的策略性操作。印度与美方谈判正处于关键阶段,虽然农业、钢铝等问题尚有分歧,但分析认为若印度在转基因农产品和能源进口方面作出妥协,达成协议可能性大增。新加坡维持10%较低税率,分析认为具备稳定贸易地位的潜力。区域性压力加剧: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不同命运新关税体系对东北亚高附加值产业构成直接压力。韩国、日本在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对美依赖度高,超出10%的关税不仅抬高出口成本,也削弱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分析认为若后续未能取得政策缓和,产业利润空间将持续受到挤压。东南亚国家则呈现结构性分化。印尼因本身出口依赖度不高,关税维持在32%对整体经济冲击有限。而泰国出口占比较高,且与美贸易关系紧密,关税维持36%将对经济构成实质压力,叠加政治不确定性,其风险敞口显著。马来西亚则处于中等水平,从24%上调至25%,虽非重创,但分析认为若未在谈判中实现突破,中期出口走势仍将承压。转运红线模糊:供应链紧张风险上升函件中未明确“转运”定义,但释放出严控信号,市场对后续执行力度保持高度警觉。据路透,目前东南亚国家从主要制造国的进口显著上升,反映出供应链高度融合;若美方执法口径过宽,不仅违规行为将被遏制,合规中间品加工与再出口也可能受波及,进一步扰乱区域生产节奏。越南、马来西亚等区域制造枢纽若遭误伤,或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原有供应链布局失衡,跨国企业或被迫重新评估区域投资与生产配置。出口前景承压:贸易动能面临重估今年上半年多个亚洲经济体在4月前后出现抢出口现象,部分缓解了高关税前的交货压力。但随着新政策全面落地,出口增速已显现放缓趋势。分析认为大多数国家此前的贸易模型基于10%基准税率,现阶段35%至40%的高税率将显著抬升成本,抑制国际订单需求。分析认为产业链复杂、依赖中间品贸易的领域如电子、汽车与半导体,受关税影响更为集中;订单周期延长、客户决策趋于保守将成为未来数月的常态;供应链调整与贸易谈判走向,将是决定出口恢复节奏的关键变量。 转载自 一期货

快讯

美联储理事沃勒支持缩表并调整资产结构

美联储理事沃勒支持缩表并调整资产结构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

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降息前景如何被特朗普关税搅乱?

美联储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舵手,其货币政策走向始终牵动着市场的每一根神经。然而,一场关于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政策所带来风险的激烈争论,正在美联储内部悄然上演。这场争论不仅可能打破美联储近年来难得的团结局面,还为未来的降息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本文将深入剖析美联储内部的分歧,探讨特朗普关税对通胀和经济的影响,以及降息决策的复杂考量,带您一窥这场经济博弈的幕后真相。一、特朗普关税引发的政策困境关税上调的意外冲击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的关税上调幅度远超市场预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乱了美联储年初制定的降息计划。这些关税不仅针对多个国家的主要进口商品,还涉及广泛的消费品和工业品,直接推高了企业的进口成本。市场普遍担忧,这种大规模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滞胀”局面的出现——即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物价却持续上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面临两难选择:是继续维持高利率以遏制通胀,还是适度降息以刺激经济?美联储内部的初步反应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最近的几次公开讲话中,展现了一种谨慎但灵活的立场。他明确表示,当前降息的门槛已经较今年春天有所降低。当时,美联储需要看到更明显的经济恶化信号才会考虑降息,因为市场普遍预期关税将迅速推高通胀。然而,鲍威尔如今提出,只要物价数据低于预期,或者就业市场出现明显疲软,美联储就可能在夏末之前启动降息。这一表态不仅反映了美联储对经济形势的重新评估,也为未来的政策调整留下了操作空间。二、关税与通胀的博弈:预期与现实的碰撞通胀风险的初步缓解令人意外的是,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广泛的通胀担忧,但截至目前,与关税相关的消费者物价上涨尚未大规模显现。部分原因是特朗普近期撤回了部分极端的关税措施,并延长了与多个国家的双边贸易谈判期限。这一举措暂时降低了全球贸易战全面升级的风险,为市场注入了一丝乐观情绪。然而,经济学家们普遍预计,即将公布的6月和7月物价数据可能会反映出关税对物价的滞后影响,这将成为检验关税是否会引发持续通胀的关键时刻。企业应对关税的策略前达拉斯联储主席、现任高盛副主席的卡普兰(Robert Kaplan)指出,如果平均关税税率控制在10%至15%的范围内,而不是特朗普最初宣布的更高水平,企业可能更容易通过内部消化成本来避免大幅提价。他进一步分析,当前全球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关税对通胀的推动作用可能不如预期强烈。这一观点为美联储内部主张降息的官员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认为通胀风险可能被市场高估,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在上升。三、美联储内部的分裂与降息前景两大阵营的对立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显示,利率制定委员会内部已经明显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派是少数派的“鹰派”官员,他们对通胀问题极为警惕,认为在通胀率连续四年高于美联储2%目标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逐渐接受更高的物价水平,企业也会更有动力试探性提价。因此,他们主张今年内根本不降息,维持高利率以彻底压制通胀预期。另一派则是占据多数的“鸽派”官员,他们认为关税引发的成本上升可能不足以导致持续通胀,或者劳动力市场疲软将有效抑制物价上涨。这一派中,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和米歇尔·鲍曼(Michelle Bowman)最为激进,他们甚至表示愿意在本月就恢复降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官员均由特朗普任命,他们的立场可能部分受到政治压力的影响。沃勒一直认为关税只会导致一次性的物价小幅上涨,而不会引发长期通胀;鲍曼近期也转变立场,加入了沃勒的阵营。鲍威尔的折中之道作为美联储的掌舵人,鲍威尔在两大阵营之间采取了居中的立场。他既没有完全否定通胀“暂时性”的观点,也没有急于接受这一假设。他强调,美联储将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对企业是否会大规模转嫁成本持开放态度。这种灵活的措辞表明,鲍威尔倾向于在劳动力市场走软或通胀数据好转的情况下,为夏末降息敞开大门。同时,他还暗示,美联储可能仅需几次降息就能达到“中性利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降息幅度和节奏将较为温和,以避免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四、未来三个月的关键观察点就业与通胀数据的双重考验分析师指出,当前美国失业率保持稳定,尚未出现劳动力市场普遍恶化的迹象,这为美联储的观望态度提供了支撑。然而,里士满联储主席汤姆·巴尔金(Tom Barkin)警告,关税对物价的影响可能具有滞后性。他援引一家大型零售商的案例指出,5月的销售价格反映的是2月采购的库存,当时关税尚未生效。因此,7月和8月的物价数据可能更能反映关税的真实影响。这些数据将成为美联储决策的关键依据。降息时机的权衡卡普兰认为,7月降息为时过早,但他表示,如果仍在美联储任职,他会在9月认真评估降息的可能性。这一表态反映了美联储内部的普遍心态:大多数官员希望再观察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以确保降息的时机和力度恰到好处。鲍威尔也强调,当前的利率水平是为了应对关税引发的通胀风险而暂时维持在高位,一旦风险消退,降息进程可能迅速重启。五、总结:降息前景的机遇与挑战美联储内部关于特朗普关税和降息前景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凸显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复杂性。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为美联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调整政策的窗口期。鲍威尔灵活的立场为夏末降息留下了可能性,但具体时点和幅度仍取决于未来的通胀和就业数据。面对内部的分歧和外部的压力,美联储需要在遏制通胀和支持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这场关于降息的博弈仍在继续,美联储的每一步决策都将深刻影响全球市场的走向。未来三个月,无论是物价的涨跌,还是就业市场的冷暖,都将成为决定降息成败的关键变量。 转载自 一期货

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通胀迷雾笼罩,降息前景未卜!

文章来源:汇通网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2025年,美联储内部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愈发激烈。随着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政治压力的持续升温,美联储决策者们在利率调整问题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周三(7月9日)公布的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揭示了这一紧张局势,多数官员预计年内重启降息,但具体时间和幅度却引发激烈争论。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