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3日电(记者孙广见)今年,从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到格斗大赛上的硬核开打,人形机器人“火出圈”的背后折射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技术突破。
然而,从赛场炫技到走进千家万户,人形机器人仍面临重重关卡。业内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在多元场景的普及,亟待解决数据瓶颈与成本控制两大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数据“卡脖子”问题?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高度依赖数据的“喂养”。从跑马拉松时的“跌跌撞撞”到擂台上实现“鲤鱼打挺”,都体现了数据的关键驱动作用。业内普遍认为,海量数据训练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迭代的核心需求。
当前,人形机器人数据远不足以支撑其“智能化”需求。重庆大学教授刘雳宇指出,人形机器人算法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进行训练,但是目前数据规模小,高质量数据获取难,大模型泛化能力差,直接导致人形机器人在语义理解和意图识别等方面受限,影响综合决策能力。
为何人形机器人数据获取如此困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开放环境无限场景方面,现实世界开放环境中的场景组合近乎无限,但现有数据集覆盖范围极其有限,像跌倒恢复、非结构化地形行走等关键技能缺乏高质量数据支撑。在文化差异性方面,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数据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难以直接引用,远不能满足高质量数据集构建需求。
数据获取难度大也导致人形机器人数据获取成本较常规AI训练更加高昂。记者了解到,传统工业机器人单条数据采集加工成本低于1元,日均采集10万多条,标注人力投入比为1:5,而人形机器人单条数据采集加工成本为50—500元,日均采集200—1000条,标注人力投入比为1:20,数据采集难度和成本差距明显。
要解决“数据荒”困局,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经在积极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如松延动力启动“百城千校百万大军”数据采集计划,通过向学校销售采集设备共建开源数据集,加速算法训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人形机器人专用数据标准,覆盖采集、标注、存储全流程,推动数据质量提升。同时,建设国家级的人形机器人数据平台,依托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实现数据安全可控流通,同步出台数据产权、收益分配等配套政策,激励企业开放共享。
为什么价格还“打不下来”?
近期,广州一男子用宇树机器人协助带娃引发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机器人“能干家务”是最能让自己“种草”和“加购”的地方,但是宇树Unitree G1官方售价9.9万起,众擎PM01人形机器人官方售价8.8万起,虽然已经降至入门级轿车的水平,但对比其相对单一的应用场景与尚不完善的智能化水平,价格依然高到让人迅速“拔草”。
“人形机器人推广的核心痛点就是高售价与实用性不匹配,消费者为此‘买单’意愿低。”刘雳宇认为,目前市场在售部分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普遍较弱,多模态交互不流畅,应用场景也仅限于科研教育、简单工作任务以及展览展示等,难以满足大众复杂的生活需求。
造成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的原因,除了数据采集成本高企之外,还在于国产供应链尚未完全满足量产需求。部分关键核心部件,如精密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仍需进口,这些都显著推高了人形机器人的整体售价。
不过,各家公司早已将“降本”“提智”视为迫切突破的核心命题。
“未来5年,家庭服务机器人将得到广泛应用。”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价格仍有很大下探空间,松延动力将通过工艺迭代、高价值数据集积累与场景深耕等方式,推动国产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
上海触碰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君介绍,公司通过AI大模型通用性提升、关键硬件迭代以及运动控制算法等技术突破,加速成本的下降。并且通过遴选制造业、医疗等场景形成可复用的高价值数据集,实现数据边际成本递减与价值倍增的效果。
在张向宏看来,正如我国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样,人形机器人产业也要经历培育、成长、成熟的发展曲线,目前产业正处于培育到成长阶段,需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合力推动技术迭代和产品应用普及,提高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认可度。
大规模商业化还要多久?
人形机器人从“炫技”到实用到底还要多久?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给出预测,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真正落地的“元年”,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商用服务、生产制造、巡检等多个ToB下游结构化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张向宏判断,2026-2030年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拓展至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到2035年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将适应完全未知环境,具备高泛化能力,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需求。
“目前行业还将经历‘性能提升-场景验证-规模量产’三阶段。未来5-10年内人形机器人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届时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价格将降至万元以内,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关键的技术支撑。”刘雳宇说。
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来在家庭、医院等开放性场景大规模应用人形机器人,一定要经过严密的论证,须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并符合伦理道德。
比消费市场更早启动的,是金融投资领域的全面布局。根据《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全年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案例71笔,金额84.5亿元,相较于前一年,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47%,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6%。
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介绍,公司已制定短期和中长期投资计划及相应的投后赋能计划,其管理的基金在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多维度布局。首程资本投资的标的覆盖科研、服务、工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聚焦于具有高技术壁垒的通用智能机器人项目。在垂类及特种应用方向,细分领域涵盖工业、医疗、清洁、服务及低空人等领域的机器人项目。
在这股产业投资热潮中,业内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无界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王磊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噱头大于实际应用效果,短期内商业化变现能力弱,未来产业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人形机器人应该谨慎。
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恒晅也认为,人形机器人赛事的举办短期内确实刺激了部分企业股价波动,但市场更关注技术落地的确定性和商业化能力。部分概念股估值已隐含未来3-5年收入预期,需警惕技术迭代或订单落地不及预期导致的回调风险。
但在朱方文看来,产业的成熟都需要经历多轮的发展周期,呈现波动化状态,长期看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首程资本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覆盖更多的优秀项目。
编辑:幸骊莎
声明:耀新财经为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