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安娜)4个银色储能系统集装箱按照真实场站布局摆放,最小间隔仅5厘米。点燃其中A箱,持续燃烧49小时,箱体最高温度近1300摄氏度,其他三箱温度始终未超过44摄氏度,均低于电芯预警温度——近日,远景科技集团旗下远景储能在权威机构见证下,完成大规模火烧测试。
“136号文出台后,国内储能市场经过短暂调整,最近又渐渐活跃起来了。”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告诉记者,包括远景在内的多家头部储能企业近期都开展了大规模火烧测试,这是头部储能厂商引领储能安全新标准的重要举措,也是储能行业走向价值竞争的积极信号之一。而面向未来电力市场,储能行业的“自我革命”才刚刚开始。
国内储能行业走向价值竞争
储能被业内形象地称为“超级充电宝”,这个称谓也精准描述了它的基础作用——存放电。
风光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等特点,不利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储能则可担当起“居中调和”的角色。“储能最初的定位是为了让风电和光伏发电更友好地接入电网,打开风电光伏发展的天花板。”田庆军说。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
“在储能装机快速发展的同时,新技术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热、氢储能、重力储能、复合型储能等多种模式已逐步开展规模化工程应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说。
随着风光发电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核心关切从最初的产业扩张,转向大规模电力消纳,这给储能崛起带来机遇。
有研究显示,风光发电量占比一旦超过10%,将对电网平衡构成显著挑战。正因如此,国内部分地方一度对风电、光伏项目提出10%到20%的配储比例要求。
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2025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53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1%,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已达22.5%。
伴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强制配储”虽在一定时期内给储能企业带来市场空间,但也导致一些项目为配储而配储,不顾品质,不管调用。
“当下新型储能行业普遍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产品价格和中标价格屡创新低。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当技术红利逐渐代替政策红利,行业正经历着一场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繁荣的产业革命。”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此前曾公开表示。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正式公布(发改价格〔2025〕136号,业内简称“136号文”),拉开我国新能源发电全面竞争入市的大幕,也叫停了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
记者调查了解到,136号文出台后,我国储能行业经历了一波调整期。一些业内人士反映,今年2月到5月,国内储能市场活跃度比去年同期明显降低了,招标减少,不少企业原来要配储的项目也停了下来。但从6月份开始,市场开始修复,广东、山东、内蒙古等地储能项目申报又活跃了起来。
近期,远景储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阿特斯等一批储能头部厂商集中开展锂电池储能系统大规模火烧测试,引领行业安全规范发展。这反映了头部储能企业对品质的追求,也折射了储能行业转向价值竞争的紧迫感。
图为远景储能系统真机大规模火烧测试现场(远景储能供图)
安全是储能发展的生命线。去年12月我国开始实施的《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GB/T 44026-2024),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不触发其他电池模块发生热失控。这一标准正成为国内储能投资商的招标准入条件。而大规模火烧测试在国内尚没有强制要求。
“大规模火烧测试是检验储能系统在火灾极端情况下,火灾不出箱的影响最小化能力,目前正在成为国内客户的加分项,预计很快会成为行业普遍规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发电和储能全面入市,也对储能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看到,文件出台后,国内储能行业在短暂经历两三个月低谷以后,定位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正走向价值竞争。”田庆军说。
谁能更深刻理解电力市场,谁就能更好发展
如果说储能是新能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则为储能成长提供了沃土。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业内简称“9号文”),新一轮电改正式启动,我国开始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这也为新能源企业打开更大发展空间,为光伏和风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提供条件。
储能在新一轮电改启动一年后,开启商业化发展进程。2016年,《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文件出台,对于储能商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一年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界定为我国“储能元年”。
“从9号文到136号文,我国电力市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年。”田庆军说,“到今年2月,我们见证了这期间每次电力改革里程碑式文件出台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储能产业恰是在这一轮电改过程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达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其中,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量的55%。
在田庆军的记忆中,伴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远景储能业务也经历了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远景储能业务起步初期,储能业务定位是协助风电和光伏发电更友好地接入电网。远景储能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在业内较早推出20尺5兆瓦时、8兆瓦时储能系统,通过做高能量密度、做大容量来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
现阶段,在继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度电成本的同时,远景储能更重视交易和构网技术的发展。
“构网型储能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新电网的角色,可以让更多风电和光伏发电摆脱对电网的依赖。在一些弱电网的地方、电网末梢,或者电网建设投入不足的地方,构网型储能也可以更好支撑电网消纳新能源。”田庆军说。
交易型储能则正成为远景储能在市场上的竞争利器。“随着136号文落地,新能源发电正全面进入电力现货市场。新能源发电企业如何在电力现货市场中保持领先优势?储能的交易功能可发挥巨大价值。”田庆军表示。
以山东滨州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为例,这座独立储能电站搭载了远景智慧交易型储能系统,可根据区域负荷预测、电价预测、发电预测和设备状态等生成短期和实时交易策略。在山东12座同等容量独立储能电站中,滨州这座电站的峰谷预测准确率、峰谷价差均位居前列,全生命周期电站收益较其他电站平均每百兆瓦时高出1500万元。
图为远景山东滨州100兆瓦/200兆瓦时独立储能项目(远景储能供图)
目前远景智慧交易型储能解决方案已在江苏、内蒙古、山东等国内多地储能项目应用。
“136号文出台以后是什么时代?是电力市场运营的时代,谁能更深刻理解电力市场、拥有更好的交易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田庆军说。
与AI融合或为储能发展必由之路
时刻保持对行业、市场和技术趋势的洞察,远景仍在不断根据变化调整储能的业务定位。
田庆军认为,与AI融合是人工智能时代储能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储能不仅可以扮演交易的角色,同时也可以作为电网、风电、光伏、下游负荷协同运行的中枢,让以它为中心的区域电力系统更加智能。
“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这也是下一代储能的演进方向。”他表示。
而未来储能要想“解锁”上述新技能,不只需要技术进步,也需要电力市场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土壤和动力。
目前,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已基本建立。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实践仍在稳步推进。
记者注意到,在136号文出台之后,今年4月《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三大电力市场核心基本规则建成;今年5月,业内期盼已久的“绿电直连”机制取得突破——《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为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不接入公共电网,实现点对点直供,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政策保障;6月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再迎里程碑时刻,我国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买卖双方可在这个“电力超市”实现实时跨省区交易……
伴随着国内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储能产品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今年1至5月,我国储能企业新增出海订单、合作项目已超过144吉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超436%。
图为采用远景智慧液冷储能解决方案的蒙古国5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远景储能供图)
远景储能也在积极探寻海外商机。田庆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球参与超过300个储能项目,交付超30吉瓦时,在手订单超50吉瓦时。其中海外签约、交付、并网项目涉及东南亚、非洲、中东、欧洲、拉丁美洲、北美等地区30多个国家。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