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3日电(记者 王鹤)从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落地中国至今,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已走过四十年。如今,德国企业在华启动以研发本土化为核心的战略“转身”,期待用“德国质量+中国速度”开启“合资合作2.0时代”。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表现出哪些新趋势?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成功故事将如何续写?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如何走得更稳更广?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近日举办的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间隙,新华财经记者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展开深度对话。
新华财经: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近年表现出哪些新趋势、新方向?
张琳:这几年,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德系企业在华始终贯穿一个战略,那就是“在中国,为中国”。
研发的进一步本土化是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合资合作2.0”时代,德资企业在华“转身”、追赶中国速度的重要举措。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一季度针对70家会员企业做了2025年调查问卷,虽然与中国市场的体量相比,70家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已完整覆盖德国汽车几乎全部产业链,包括三家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以及SME(中小微)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70%的企业表示将加大在华投入,其中超过78%的企业重点投资聚焦在研发领域,这是对华投资的新“点睛之笔”。
对德系整车企业来说,过去10年在新能源方面的产能投放已经完成,比如华晨宝马第三工厂,奔驰顺义工厂等,意味着德系企业未来若干年不会在产能端投放,因现有产能若充分利用已足够。
除了研发的进一步本土化,我们也看到中德在供应链端更深、更广的合作。如果说此前的供应链是“链式”,现在的供应链更像是供应“网”,我们不单与传统零部件企业合作,对很多优秀的中国初创公司,德国企业在其产品研发初期就给予了足够的支持、陪伴式成长。
此外,还有金融方面的举措。国内一些优秀的自动驾驶公司、芯片公司,德系企业不单是在产品研发端,还会在投资端、设立合资合作企业方面有很多举措。
不论是研发角度还是金融投资角度,德系企业都在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的足迹。
新华财经:一边是中国车企加速走进欧洲,另一边是德国车企开启在华发展的2.0阶段,您对这两方企业有什么观察和思考?
张琳:德系企业入华40年,经历了挑战、犯过错,从这些错误中汲取的经验,是非常值得中方企业充分借鉴的。
德系在华发展这40年来,我们一直强调长期主义,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坚持发展的战略定力。
中国车企这一波出海,相比十年、二十年前的出海,其意义、深度以及影响的范围之广,完全不一样。希望这次中国企业出海,也能秉持长期主义和战略定力,拿出足够的耐心在不同的市场,尤其在欧洲市场参与当地的发展。
消费者对产品,尤其是好的产品,一定是用脚来投票的。这一点,德系企业一直呈非常开放的合作和竞争状态。
再看德系车企在华的2.0时代。我们认为“中国速度”一定不是所谓的“卷”,也一定不是所谓的“996”加班,而是“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产品端的快速应用”。
2.0时代,德系企业聚焦在把核心的研发,即从0到1过程的研发真正拿到中国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产品的新技术迭代以及新产品推出上,既确保德国质量,又能追赶中国速度。比如博世、舍弗勒很多产品从0到1的过程是针对中国客户开发的,在中国研发成功,之后实现“在中国,为全球”。
这是2.0时代德系在华企业发展最大的转变,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新华财经:欧盟电动汽车发展整体不及预期,为何会如此?为何放缓汽车电动化的步伐?
张琳:欧洲作为一个发达区域,对绿色环保的理念一直非常激进,过去若干年在绿色环保方面的政策,欧洲一直都标榜自己是全世界的领军区域。国内在政策端、产业发展端也充分借鉴了欧盟的很多政策和战略。
电动汽车在欧发展不及预期,有几方面的客观原因。
第一,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反观中国,我们需要向中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非常多,其中之一是就是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非常快。
第二,欧洲高企的能源价格以及相应的人工成本,给电动车的普及带来一些阻碍。
第三,政策的连贯性。欧盟内部不同的国家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和相应的鼓励措施能否做到始终连贯,这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我们认为, 2035年的“禁燃令”大目标,欧盟政府希望能够尽可能坚持达成。但从产业发展端,从实际发展过程来看,产业所需要的这些必需品,是有一些不匹配的部分。
新华财经:中国车企正在加速出海欧洲,他们需要格外关注哪些问题?
张琳:长期主义+战略定力。
第一,是把欧洲当成一个消费市场,还是一个需要进入的终极市场?敬畏心的不同,取决于企业对在欧洲发展的战略是否能做到始终如一、坚守初心、贯彻实施直到最后落地。
第二,我想重点强调合规。今年3月末,我们拜访了中方在德国设立的很多研发中心,大家普遍反馈,到欧洲之后才意识到欧洲全生命周期的合规是多么严峻。这一堂课是中国企业需要快速补上的,在这么严苛的市场,若出现任何产品方面的问题,都可能被当地媒体或政府监管部门无限放大,对产品和品牌的毁灭性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是产品选择。德资企业如今已经意识到,产品在欧洲开发是针对欧洲客户的需求,直接拿到中国来可能会水土不服,中国品牌在中国的爆款产品是不是能够满足欧洲人的需求,需要在产品投放时重点思考,消费者的“口味”不同,接受度不同,哪一些产品才真正适合欧洲市场。(参与采写:刘子萌)
【百人会百人谈】栏目由新华财经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打造。
新华财经是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内容全面覆盖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等金融市场,提供权威、专业、全面的金融信息服务。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是中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非官方和非营利性质的政策和学术研究会议平台,是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自愿参加的产业交流平台,也是国家在汽车领域的第三方智库。
编辑:李一帆
声明:耀新财经为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