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6日电(记者高婷)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并针对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关键转型,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部署。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正逐渐逼近70%的历史性节点,延续数十年的“土地财政+外延扩张”模式终结,未来城市发展将主要表现为城市更新、老旧改造等内涵式发展方式。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会议强调的: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
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标志着延续数十年的‘土地财政+外延扩张’模式终结,未来城市发展将主要表现为城市更新、老旧改造等内涵式发展方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熊柴分析说,一般认为30%-70%是快速发展期,所以70%是个重要性节点。2001-2010年、2011-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分别提高1.37和1.39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两个十年。而2021-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只有0.78个百分点。
1978-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
来源:新华财经、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熊柴
此次会议也是2015年以来第二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城市数量增加至694个,2024年有27个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7.3%提升至67%,进程有所放缓;城镇人口也由2015年的7.9亿人增加至9.4亿人,每年城镇新增常住人口超1600万人,而2021-2024年年均增加1033万人。她说,可以看出,在城市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特征,城镇化进入了稳定发展期。
熊柴说,2015年、2025年的这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显著不同,2015年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前召开,当时我国正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2014年城镇化率为55.75%),主要矛盾是如何治理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而本次会议是在“十五五”开局之前召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正逐渐逼近70%的历史性节点(2024年城镇化率为67%),主要矛盾是如何推进以城市为重要载体的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核心政策导向相辅相成
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刘琳表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推进城市发展七项重点任务中发展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政策导向,二者相辅相成。她进一步表示,通过改善民生、释放内需、优化空间、完善制度,这一组合拳将推动房地产市场从“量”向“质”跨越,实现市场+保障协调发展,同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从行业角度来看,陈文静认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还包括改革完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高品质住房建设、建立房地产协同监管机制等内容,此次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预计未来几年相关配套政策将进一步跟上。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房地产市场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经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因城施策”出台相关措施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从统计数据来看,相关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市场交易量、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资金来源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根据东方金诚数据,截至5月份,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较去年末大幅增加约1.7万亿元,房企信贷资金来源整体呈改善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同比增长0.6%,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是近4年以来首次同期同比正增长。
依托会议部署,通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进,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核心城市有望通过城市更新和保障房分流实现供需再平衡,房价或将逐步企稳。
陈文静表示,整体来看,本次会议指明了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方向,“城市更新”写入总体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也成为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中的一部分,这些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存量提质增效期,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当前市场新需求和新的市场结构。当前房地产领域已不断在研究消化存量土地和房屋,各地需重视各类资金和金融政策,更好盘活存量,更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向好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说。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