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 15日 上午11:53

美股异动 | 稳定币第一股Circle(CRCL.US)跌超6% 近7个交易日已回撤31%

智通财经APP获悉,周三,稳定币第一股Circle(CRCL.US)跌超6%,上市以来最高暴涨280%,近7个交易日已大幅回撤31%,报181.50美元。消息面上,加密投资机构Castle
Funds首席投资官Peter Eberle表示,Circle此次股价回调“并不意外”,此前涨幅过快、过高,“超出了基本面合理区间”。此外,Two
Prime加密对冲基金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Blume也指出,Circle近期的估值显著偏高,“市场正在进行理性修正”。他进一步表示,Coinbase股价的强势也可能反映出市场对Circle“价值过度定价”的反思。

spot_img

热点

CBOT持仓警报!三大谷物净空持仓同步飙升,市场已提前押注USDA报告利空?

周五(7月11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谷物期货市场呈现谨慎氛围,价格反映了短期定位与基本面压力的交织。玉米和大豆期货本周料将收跌,受美国中西部有利天气推动丰收预期提振。小麦期货在上一交易日强劲表现后回落,因主要出口国供应担忧缓解。大宗商品基金在多数CBOT谷物合约中增加净空头持仓,显示看空情绪,市场正消化充足供应预期并等待美国农业部(USDA)月度供需报告。本文基于最新持仓变动、基差水平及国际贸易动态,分析玉米、大豆、豆粕、豆油和小麦期货的走势,探讨未来市场方向。根据汇通财经观察,海外交易商估算的结果显示:2025年7月10日当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大豆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小麦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豆粕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豆油投机性净空头。最近5个交易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大豆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小麦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豆粕投机性净多头;增加CBOT豆油投机性净空头;最新30个交易日,大宗商品基金:增加CBOT玉米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大豆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小麦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豆粕投机性净空头;增加CBOT豆油投机性净多头。具体变动数据见图表。 玉米期货:看空情绪主导,供应充足施压 玉米期货持续承压,最活跃的12月合约(CZ25)7月10日收于4.16-1/2美元/蒲式耳,上涨1美分,但本周下跌近5%,为2月下旬以来最大周跌幅。大宗商品基金大幅增持净空头,7月10日增加5000手,近五日净增空头26500手,30日净增空头72600手,反映对美国充足供应的信心。美国国家气象局6-10日展望显示,玉米产区100%地区降水低于正常水平,35%地区气温高于正常水平,支撑丰收预期。国际方面,阿根廷2024/25年度玉米产量预计为4900万吨,增加全球供应压力。美国中西部基差水平,如伊利诺伊州莫里斯(下降2美分至+10美分/蒲式耳),保持平稳至偏弱,表明现货市场支持有限。USDA即将发布的报告预计上调美国玉米期末库存,进一步打压市场情绪。短期价格可能因技术性买盘有所回升,但基金看空定位和供应前景预示玉米期货将持续偏弱。 大豆期货:空头回补推高价格,基本面限制涨幅 大豆期货小幅反弹,11月合约(SX25)7月10日收于10.13-3/4美元/蒲式耳,上涨6-1/2美分,受USDA报告前空头回补推动。大宗商品基金转为净买入,7月10日增持2500手,但近五日净增空头14000手,30日净增空头12500手。美国出口销售表现强劲提供一定支撑,但中西部有利天气(100%大豆产区降水低于正常水平)限制上涨空间。分析师预计USDA将上调2024/25及2025/26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巴西2024/25年度大豆产量预计为1.695亿吨,略低于上月的1.696亿吨。中西部基差水平,如伊利诺伊州迪凯特(+25美分/蒲式耳)保持稳定,反映现货市场谨慎。基金看空定位与充足供应预期表明,大豆期货难以持续上涨,除非出口需求意外强劲,价格可能在当前水平附近震荡。 豆粕期货:基金做多推升价格,出口销售表现不一 豆粕期货上涨,基准合约7月10日收高0.8%,受大宗商品基金增持2500手净多头推动,扭转周三的平仓态势。近五日基金净增多头2000手,但30日净增空头28500手,显示情绪复杂。USDA报告显示,截至7月3日当周,2024/25年度美国豆粕净销售量为20.77万吨,较前一周下降32%,但较四周均值增长7%;2025/26年度销售量为37.08万吨,低于前一周的39.74万吨。中西部基差水平稳定,反映现货市场平衡。基金买盘与美国强劲生产预期交织,豆粕价格上行空间有限,预计在USDA库存更新前维持区间震荡。出口需求变化或天气意外扰动可能引发价格波动。 豆油期货:温和上涨,持仓波动加剧 豆油期货小幅走高,基准合约7月10日上涨0.4%,跟随大豆和豆粕市场涨势。基金转为净买入1500手,扭转周三净抛售3000手的态势,但近五日净增空头17500手,30日净增多头24500手,显示情绪波动。USDA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当周,2024/25年度美国豆油净销售量为4000吨,较前一周下降66%,较四周均值低20%,反映需求疲软。中西部基差水平稳定,表明现货市场活跃度有限。巴西2024/25年度大豆收割完成,产量为5020万吨,全球油料供应充足限制价格上涨。豆油期货短期可能因基金定位出现波动,但供应看空前景预示价格偏向下行,除非需求显著回暖。...

美元疲软掀全球股市热潮,美国投资者因“害怕错过”或将大举进军海外市场

在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2025年,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重塑了全球股市的格局,还可能推动美国投资者重新审视他们的投资组合。过去,美国投资者因对本土市场的偏好而大幅减持海外股票,但如今,海外市场的优异表现和美元的疲软正在激发一种“害怕错过”(FOMO)的情绪,或将促使他们加速向海外市场配置资金。这种趋势不仅可能缩小美国股市与全球股市之间的回报差距,还可能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重大变革。美元下跌点燃全球股市热潮美元疲软的催化效应2025年上半年,美元兑主要发达市场货币的汇率指数下跌了10%,其中对欧元的跌幅更是高达13%。这一显著的汇率波动成为全球股市表现超越美国股市的关键催化剂。以美元计价的MSCI明晟全球指数(不含美国股票)今年以来上涨了近17%,几乎是标普500指数6%涨幅的三倍。欧元区股市(STOXXE)表现尤为抢眼,年内涨幅达到27%,德国DAX指数更是飙升37%,而香港恒生指数也录得了20%的增长。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美元的走弱为非美国市场的优异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汇率波动放大海外市场吸引力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了以美元计价的海外资产回报率。例如,欧洲股市以美元计价的涨幅远超以欧元计价的涨幅,这一差距凸显了汇率对投资回报的重要性。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美元的持续疲软意味着持有海外资产不仅能享受市场上涨的红利,还能通过汇率转换获得额外的收益。这种双重回报的吸引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美国投资者重新考虑他们的资产配置策略。美国投资者的“失衡”困境过度依赖本土市场的风险多年来,美国股市凭借其卓越表现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标普500指数在经历2025年初20%的下跌后迅速反弹至历史高位。然而,这种“美国例外论”的溢价也导致美国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严重失衡。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师David Kelly指出,美国投资者目前对非美国资产的配置比例显著偏低。他认为,即使美元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过度押注美国市场的策略并不明智。Kelly建议,谨慎的投资者应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尤其是在美元可能进一步走弱的背景下。投资组合的“惯性”问题晨星策略师Amy Arnott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投资者资产配置失衡的原因。她指出,过去五年美国股市的强劲上涨使得投资者的组合中美国股票的占比不断攀升。如果五年前投资者的组合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股票,三分之一是国际股票,且从未进行重新平衡,那么如今美国股票的占比可能已高达71%。根据晨星的数据,国际基金资产总额约为4.6万亿美元,仅占美国主动型基金和ETF总资产的26%,远低于全球市值权重建议的37.7%。这种失衡不仅增加了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风险敞口,也让他们在面对海外市场高回报时显得措手不及。“害怕错过”情绪的崛起海外市场的低估值诱惑与美国市场相比,非美国市场的估值普遍较低,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边际。例如,标普500指数的12月预估市盈率仍然远高于其他主要股指,而欧元区和香港等市场的估值则相对更具吸引力。Arnott强调,适度的国际投资不仅能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还能确保他们不会因过度依赖美国市场而错失全球市场的增长机会。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低估值的海外市场正成为美国投资者不可忽视的投资热点。全球资金流动的转变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尽管外资对美国股票的需求在4月2日关税冲击后有所放缓,但美国股市的庞大规模依然吸引着资金流入。然而,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投资者实际上在小幅净卖出国内股票,这可能预示着他们正准备重新平衡投资组合。另一方面,美国银行的调查显示,全球基金经理人对美元的低配程度已达到20年来的最低点,美元抛售潮可能已经进入尾声。如果美元继续走弱,叠加美国利率可能下滑以及贸易和财政赤字的扩大,美国投资者将更难抵挡海外市场的诱惑。全球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本土偏好与资本回流全球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为投资决策增添了复杂性。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政策倾向似乎在鼓励资本回流美国,这可能导致欧洲储户将其存放在美国的数万亿美元资金撤回,从而进一步推高欧洲市场的表现。然而,这种趋势对美国投资者而言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继续固守本土市场,可能会错过由美元走弱和全球资本流动带来的投资机会。美元走弱的“滚雪球”效应美元的进一步走弱可能是决定美国投资者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美元跌势如滚雪球般扩大,受到美国利率下滑、贸易赤字扩大等因素的推动,美国投资者可能将加速向海外市场配置资金。这种趋势不仅可能重塑全球股市的格局,还可能为2025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结语:迎接全球投资新机遇2025年的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美元的下跌为非美国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而美国投资者因“害怕错过”而可能掀起一股向海外市场配置资金的热潮。通过重新平衡投资组合,美国投资者不仅能降低对单一市场的风险敞口,还能抓住全球市场的增长机遇。正如专家所言,分散投资是应对不确定性、实现长期稳健回报的最佳策略。在美元走弱和全球股市热潮的背景下,美国投资者或将迎来一次重要的投资转向,为全球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转载自 一期货

快讯

美英央行独立性告急!政治干预阴云笼罩,金融稳定还能否守住?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公开攻击和英国改革党对英国央行的质疑,让人们对央行能否继续独立运作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无论是美联储还是英国央行,政治干预的痕迹正日益显现,这不仅可能动摇金融市场的稳定,还可能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造成深远影响。一、美联储:特朗普的公开挑战与市场不安特朗普的炮火:直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年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批评从未停歇。他多次公开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大幅降息,甚至在2025年4月通过社交媒体明确表示“应该尽快”解雇鲍威尔,并暗示将在鲍威尔任期结束后任命一位更符合其政策理念的继任者。这种公开施压的举动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美联储自1951年脱离财政部实现独立以来,虽然历届总统都曾试图影响其政策,但特朗普的直白与高调无疑让市场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他推动可能导致通胀上升的贸易政策同时,又要求美联储降低利率,这种矛盾的政策立场让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充满疑虑。市场反应:从震动到麻木特朗普的言论一度引发美国债市的波动,投资者担心美联储的独立性可能受到侵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似乎逐渐适应了特朗普的“口头干预”。许多投资者认为,他虽然言辞激烈,但在采取真正破坏性行动时可能会退缩。尽管如此,仅仅依靠市场的这种“适应性”来保障美联储的独立性显然是不够的。历史经验表明,独立的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控制物价,因为政治家往往倾向于通过低利率刺激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长期通胀风险。当前,美国通胀率已逐步回落至接近目标水平,但特朗普的持续施压可能让这一成果岌岌可危。美联储的应对:回归严格通胀目标为了应对政治压力,美联储需要在鲍威尔2026年任期结束前采取更强硬的防御措施。一个重要的机会将在今年秋季到来,届时美联储将公布其定期战略评估结果。上一次评估在2020年引入了更灵活的通胀目标,允许通胀在一定时期内适度高于目标,以平衡之前的低通胀时期。然而,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这种灵活性可能成为特朗普攻击美联储的借口。因此,美联储或许应考虑回归更严格的通胀目标,明确向公众传递其首要任务是缓解2021年以来高企的生活成本压力。这一举措不仅能增强美联储的政策公信力,还能在面对政治干预时为其提供更坚实的合法毫不掩饰的立场。二、英国央行:财政压力与改革呼声改革党的质疑:储备利息与政府干预在大西洋彼岸,英国央行同样面临政治审查的压力。英国改革党近年来民调持续走高,该党批评英国央行向商业银行支付准备金利息的做法浪费了数十亿英镑的纳税人资金,并提议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加入政府官员。这种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议。英国央行行长贝利通过一封公开信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取消准备金利息将削弱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准备金,从而可能引发金融稳定风险。他还强调了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益处,并辩称其成本是可控的。然而,改革党的提议反映了一种“财政主导”的隐忧,即高额政府债务可能迫使央行调整政策以迎合财政需求。一旦这种趋势显现,投资者可能会怀疑利率决定受到政治干预的影响,这将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打击。亟需审查:重新定义央行职能英国政府上一次对英国央行职能进行全面审查是在十年前。鉴于近年来英国脱欧、新冠疫情和生活成本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冲击,重新审视央行职能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不仅是为了回应改革党等质疑者的批评,也是为了明确央行的目标和可用工具。审查的内容应涵盖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思维多样性、央行对议会和公众的责任、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以及央行的沟通方式等。此外,量化宽松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政策尝试,其效果和长期影响仍存在争议。随着英国央行即将达到其理想的最低储备区间,现在正是评估量化宽松和量化紧缩政策效果、并向公众清晰传达结果的绝佳时机。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三年前,时任英国首相特拉斯的预算案引发市场剧烈反应,她曾公开批评英国央行未能预见市场动荡。如今,财政大臣里夫斯承诺不干涉央行独立性,为央行提供了一定的喘息空间。然而,未来的政治领导者未必会延续这一立场。正如前英国央行副总裁塔克所言,央行维持独立性的最佳方式是“做好本职工作,坚守法定职责,并以最清晰的方式向公众解释”。然而,在政治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能否继续保持独立性,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三、捍卫央行独立性的未来之路加强沟通与公众信任无论是美联储还是英国央行,增强与公众的沟通是维护独立性的关键。美联储需要通过明确的通胀目标和透明的政策解释,重新赢得公众对控制生活成本的信心。英国央行则需通过全面审查,解决外界对储备制度和量化宽松的质疑,并以更开放的态度向公众展示其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清晰的沟通不仅能提升央行的合法性,还能减少政治干预的空间。市场与政府的平衡央行独立性的核心在于平衡市场预期与政府需求。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都需在政策制定中坚守专业性,避免被短期政治目标牵引。同时,市场作为外部监督力量,也应发挥更大作用,确保央行政策不被政治化。然而,仅仅依赖市场约束是不够的,央行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和强有力的政策执行,主动捍卫自身的独立地位。全球影响的深远意义美英两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其央行的独立性不仅关乎本国经济稳定,还对全球金融市场具有深远影响。一旦央行独立性受到侵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投资者信心下降、资本流动异常,甚至威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因此,捍卫央行独立性不仅是美英两国的内部事务,更是一个全球性课题。总结:央行独立性不容有失美联储和英国央行正站在政治干预的十字路口。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公开攻击和英国改革党对央行政策的质疑,凸显了央行独立性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两国央行需要通过明确的通胀目标、全面的职能审查和透明的公众沟通,重建市场和公众的信任。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捍卫央行独立性不仅是维护国内金融稳定的需要,也是确保全球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步。未来,央行能否顶住政治压力,继续扮演经济“守护者”的角色,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转载自 一期货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