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18日电(崔凯)日本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在6月份同比上升3.3%,达到111.4。这是连续第七个月通胀率保持在3%以上的高位,显示出物价压力的持续存在。尽管能源价格涨幅收窄及教育服务成本下降部分缓解通胀,但食品价格飙升仍是推高通胀的主因,叠加工资增长长期滞后,日本经济面临"通胀高烧"与"消费萎缩"交织的困境。
数据显示,谷物类及加工食品价格持续攀升,成为通胀核心推手。普通粳米(除越光米外)价格同比暴涨近100%,咖啡豆涨幅达40.2%,肉类、乳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也普遍上行。分析认为,极端天气、供应链瓶颈及国际粮价波动是食品通胀的主因,短期内难见缓和。
尽管如此,与5月相比,6月的CPI涨幅出现了轻微回落。分析认为,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实施的汽油零售补贴政策有效降低了能源成本,以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传导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自4月起公立高中学费全面减免政策开始显现效果,导致教育服务价格同比下降,单月拉低CPI约0.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体物价上涨的压力。
然而,政策"输血"难掩经济"失血"隐忧。经济学家警告,当前日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工资增长长期滞后于物价上涨,这加剧了普通消费者对于生活成本上升的担忧,并可能进一步抑制民间消费。目前,工资增速连续四季度落后于CPI(当前平均工资涨幅仅1.8%),实际收入缩水导致家庭消费意愿降至冰点,可能加剧"通胀-紧缩"恶性循环。
除结构性通胀外,日本经济还面临两大不确定性:企业利润增长未转化为民生薪资,零售业数据显示,超六成家庭削减非必需品消费;关税争议导致汽车、机械等行业投资观望情绪浓厚,5月设备订单同比骤降12%,拖累经济复苏步伐。
细分市场显示,能源价格受控于行政手段,但服务价格仍温和上涨(医疗、房租分别涨2.1%和1.9%)。日本央行虽面临通胀超目标(2%)的压力,但鉴于工资疲软和全球经济放缓,市场普遍预期其将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伊藤智洋指出:”央行恐陷入'抗通胀则伤增长,保增长则纵通胀'的两难困境。”
未来数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日元汇率走弱及夏季用电高峰带来的电价风险,可能进一步推高进口成本。内阁府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40临界点,家庭实际收入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令"薪资-物价"良性循环遥不可及。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需在抑制输入性通胀、激活工资增长、化解贸易矛盾间寻求平衡,否则"滞胀"阴云或将笼罩经济复苏前景。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文章转载自 新华财经